小学音乐课课教学设计(汇总17篇)

时间:2023-12-18 22:16:49

教学计划是教师在一定时期内进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编写教学计划也需要与时俱进,以下是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方法:情景表演与演唱相结合。

3、情感:通过对歌曲的学习,感受祖国给我们创造的快乐安稳的生活环境。

教学重难点:

1、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对音乐所蕴含的情感的把握。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我需要三个四分音符、三个八分音符和一个十六分音符、一个附点,哪些同学能给我们扮演一下呢?(把同学们用身体表现的节奏型写在黑板上,给出评价,并让同学们试着唱一唱这几个节奏的组合。)

师:同学们,你们说说中国都要哪些节日呢?(生自由发言)

师:那你们知道有哪个节日是属于我们小朋友的呢?

生:......

生:高兴。

生:好听。

师:既然是老师送给你们的礼物,你们不学会记住,可就拿不走哦。下面请同学们跟我一起把这首诗读一读吧。(跟老师朗读,然后把前两句歌词写在黑板上的节奏下面让学生按节奏朗读,并根据老师在琴上弹奏的音跟节奏试唱,剩下的歌词跟老师的节奏来念。)

师:今天呢,也要一群小朋友在过同样的节日,让我们一起去听听他们是怎么过节的吧。(放录音)

3、聆听范唱,思考:从音乐中向我们走来了怎样的孩子?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活泼、快乐、幸福)

生:......

师:大家说的都要道理,那你们自己有什么感受呢?

生:幸福、快乐

师:下面就让我们再次聆听音乐,看看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我看好多同学都按奈不住想唱歌了,再听这一遍的时候会唱的同学们可以小声地跟着哼唱。再聆听,跟着音乐小声哼唱,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随乐击节奏或律动。

师:这么美的词,这么美的旋律,咱们编几个动作演一演。(点学生随乐编排)

随乐展示,评价。

4、听曲律动(用手中的小乐器为歌曲伴奏)

5、介绍歌曲创作背景。

6、分男女生演唱歌曲,用手中的乐器伴奏。

1、小组讨论处理方案。

2、交流、讨论、实践。

3、综合讨论意见总结。

4、分组按要求演唱,并展示。

5、跟琴完整地演唱歌曲,结束课程。

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国家的栋梁,国家为我们创造了这么优越的环境,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要辜负祖国和人民对我们的希望。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2、选用内容:学习用竖笛演奏歌曲。

一、通过欣赏乐曲《牧歌》、《小放牛》,进一步体验感受乐曲中愉快热闹、充满朝气的音乐情绪,初步感受两种不同风格、不同音色色彩、不同情绪的音乐。

二、通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牧歌》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竖笛小练习。(结合学唱歌曲演奏6、1、2三音进行练习)。

二、新课学习:

(一)欣赏《小放牛》。

1、导入:谈话(从前课歌曲入)。

a、教师出示幻灯《小放牛》曲调,教师边弹琴边唱。

b、学生跟琴哼唱,对该民歌有一个初步的熟悉。

a、这段乐曲是由民族乐队还是西洋乐队演奏的?

b、乐曲中主要的曲调是由哪一件乐器演奏的?听完后,学生自由回答。

a、听第一段音乐:问:这段音乐与河北民歌《小放牛》有什么关系?听完后,学生讨论回答。

b、第二段音乐:设问:这段音乐旋律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在速度上有什么变化?

你能听出唢呐在模仿二人一问一答的情景吗?

(还是第一段主题音乐,但是速度加快。有必要的话可再听一边)。

c、第三段音乐。

设问:这段音乐在速度上有什么变化?情绪如何?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d、复听全曲:听完后师生交流听后感。

(二)欣赏《牧歌》。

1、导入:请小朋友们听一首歌曲,听完后说说你的感受。(师:范唱民歌《牧歌》)。

学生谈感受(曲调悠扬飘逸,低回婉转)。

2、师:介绍这是一首内蒙古昭乌达盟民歌(学生用“lu”跟着老师唱《牧歌》曲调,唱时可以看书上的图形谱,再用竖笛吹一吹)。

3、请小朋友们听一首由民歌《牧歌》为素材创作的小提琴曲《牧歌》。初听音乐。

问:民歌《牧歌》的曲调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后学生回答)。

4、听乐曲。

问:每遍的主题曲调出现时它的声区变化顺序是怎样的?哪边高?哪边题低?各遍表达了怎样的情景,你能想象出什么样的场景?学生自由讨论回答。

(三)与《小放牛》对比欣赏,说说你的感受。提示:从题材、形式、风格等进行对比。

可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然后再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板书。

板书:题材形式风格。

《小放牛》。

《牧歌》。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1、欣赏:赛马(二胡独奏曲)。

2、扩展与活动。

1、认识民族乐器二胡。

2、欣赏二胡独奏曲《赛马》,能分辨各乐段表达的音乐情绪。

3、能创造性的表现赛马的情景、动作。并能用打击乐器简单的表现乐曲。

4、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

分段欣赏二胡独奏曲《赛马》,了解乐曲结构,感受音乐情绪。

课件、二胡、打击乐器、钢琴。

一、导入,创设学习情境。

师:今天这节音乐课老师要带同学们去一个神秘的地方,那儿有着辽阔的大草原,雄鹰在蓝天上自由的飞翔,成群的牛羊悠闲的吃着青草,牧民骑在高高的马背上,神奇的挥舞着鞭子,放声歌唱:

(播放音乐《草原升起不落的太阳》)。

1、ppt出示图片,让学生对图片上的人事进行描述?

2、看到这样的场景,你有什么感受呢?

3、介绍那达慕会上的竞技项目,并引出课题.

4、教师演奏二胡曲《赛马》。

5、认识中国民族乐器二胡。

二、引导学生用声势动作感受赛马场上欢快的景象。

1、欣赏这首乐曲的第一乐段,边听音乐边来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乐段表现了赛马比赛的什么阶段?

a开始b过程c结束。

(2)音乐的情绪怎样?

a平静b热闹c悲伤。

2、聆听第一乐段,让学生感受这一乐段的力度特征是怎样的?

(请同学们伸出小手,用声势动作来感受音乐的力度)。

师:作曲家在第一段运用了强弱相间的力度变化,描绘了赛马场上赛手们你追我赶的的情景,以及赛马手们紧张激动的心情。

3、邀请同学们一起来到这那达慕赛马大会上,做一回勇敢自信的小小赛马手。

(全体起立,师生律动)。

三、运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变化及二胡播奏的特点,体会音乐情感。

1、请同学们带上这两个问题,仔细认真聆听第二乐段。

(1)这段音乐旋律情绪上有什么变化。

a变得悠扬、舒缓b变得更激烈。

(2)音乐刻画了蒙古骑手什么样的心情?

a紧张、害怕b乐观、自信。

2、学生跟钢琴哼唱主题旋律。

总结:主题旋律第二次和第三次的出现是对第一次出现的主题旋律,进行了两次的变奏。

4、节选主题旋律前四个小节和变奏一的前四小节,设计小马找妈妈的游戏,并感受音乐情绪的变化。

5、师生打奏节奏,并能有打击乐器变现出来。

总结:同学们,主题旋律第一次出现和进行第一次变奏时,虽然是同样的旋律,但是由于节奏的变化却给人带来了不同的感受,这就是音乐艺术的魅力。

6、观看视频,思考演奏者是通过怎样的形式把变奏二表现出来的。

总结:在演奏过程中,不用琴弓去拉琴弦,而是用手指播动琴弦,这是二胡演奏中的另一种形式,叫做播奏。这波播奏出来的声音,就像马儿在草原上奔跑的马蹄声,另外,这一乐句主奏乐器由二胡变为了扬琴。

四、欣赏音乐,感受热烈欢腾的赛马场景。

1、欣赏第三乐段,并思考第三乐段和前面所欣赏的那个乐段更为相似。

总结:这就仿佛让我们看到了赛马手们正冲向胜利的终点,紧张激烈的赛马比赛结束了。

五、复听全曲,感受传统音乐的魅力。

二胡从民间的伴奏乐器,发展至今,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了一件变现力丰富的独奏乐器,,这是多么的了不起啊,下面,就让我们跟随着我国二胡演奏家邓建栋老师的脚步,走进维也纳金色大厅,去欣赏,他们震撼世界的表演吧!

六、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音乐课我们不仅了解了中国民族乐器二胡,还欣赏了二胡曲《赛马》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其实,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还有着许许多多民族的优秀音乐作品,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了解更多的民族音乐,更加热爱民族音乐。

七:拓展。

课后,欣赏二胡独奏曲《战马奔腾》,感受这首乐曲所表达的情感。

八、教学中的突破与新的教学思路。

本课我引用了声势动作、律动、打击乐器等方法,引导学生感知不同的音乐段落,并熟悉主题旋律,激发学生参与听赏活动,从中体验到赛马场上欢快的景象。

根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学生为主体性,快乐学习,轻松体验,陶冶情操,轻松完成教学目标。

《赛马》。

十、作业要求:欣赏二胡独奏曲《战马奔腾》。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爱的奉献》这首歌曲在1987年春节联欢晚会上首次演唱。歌曲讲述了一个善良的家庭帮助当小保姆的姑娘战胜病魔的动人故事,但歌词并没有具体地讲述情节,而是概括“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样的词句,发人深省。歌曲分为两个乐段,第一乐段16小节,音乐是叙述性的,优美而深情;第二乐段10小节,音乐是呼唤性的,在高的音区进行,是激动的倾诉,这也是歌曲的主题所在,听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通过欣赏、学唱歌曲《爱的奉献》教育学生要有一颗爱心,懂得关爱社会、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动物,奉献爱心懂得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感受音乐对人的情感的表达作用。

2、学会歌曲《爱的奉献》并能划分乐段,感受两个不同乐段的不同情绪,能用不同的力度表现、演唱歌曲,简单认识歌曲的基本结构并体会歌曲表现的情绪、情感。

引导学生用圆润连贯的声音和不同的力度表现歌曲的情感。

:引导学生掌握歌曲中的八分休止符及十六分休止符构成的节奏型。

:多媒体、网络资料、录音机。

1、出示课件,让学生观看一组社会奉献爱心的图片,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2、教师:在我们的社会,我们的身边充满了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与爱有关的歌曲,名字叫《爱的奉献》,出示课题。

3、一起欣赏这首歌曲。

(一)介绍歌曲《爱的奉献》诞生的背景。

(二)教唱歌曲第一乐段。

1、先观察歌曲中出现的“八分休止符”和“十六分休止符”并说出休止符的唱法。

教师强调:“八分休止符”表示停半拍;“十六分休止符”表示停半拍的半拍。

2、教师唱谱,学生用“啦”模唱第一乐段,模唱两遍后教师唱谱,学生填歌词唱第一乐段。

3、师生齐唱第一乐段。

(三)学唱歌曲第二乐段。

1、教师提醒第二乐段有切分音符,同学们在演唱时要注意唱准切分节奏。

2、教师唱谱,学生用“啦”模唱第二乐段,模唱两遍后教师唱谱,学生填歌词演唱歌曲第二乐段。

3、让学生观察这个乐段中哪些地方相同,学生回答,“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前一句音低一些,后一句的音高一些。

4、学生随伴奏音乐演唱第二乐段。

(四)学唱尾声部分。

教师唱谱,学生用“啦”模唱尾声部分,模唱两遍后教师唱谱,学生填歌词唱第二乐段。

(五)跟伴奏,学生用“啦”模唱整首歌。

(六)请学生随伴奏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七)跟伴奏音乐填词演唱《爱的奉献》。

(八)为歌曲划分乐段。

(第一乐段分到“幸福之花处处开遍”;第二乐段就是剩下的部分)。为什么这样分呢?(因为第一乐段是充满深情的,第二乐段是充满激情的)。

2、再次演唱歌曲。(第一乐段充满深情地,第二乐段充满激情地)。

1、教师:这首充满爱的歌曲让我们感动,我感到同学们都是快乐的、幸福的,在我们幸福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爱,可是你们知道吗?还有很多和我们同龄的孩子,他们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老师带你们一起去看一看。

出示课件边远山区同龄儿童渴望读书的图片:加上旁白(这是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他来自大别山深处,这双眼睛里闪烁着渴望,充满了忧郁,他看着你,也看着我,那忧伤的眼神像是在向我们讲述着成千上万濒临失学的儿童故事,一双双期待的眼神、一个个令人心酸的镜头,拨动着我们的心弦,从心灵深处唤起了人们的同情和关心。)。

2、当你们看到这些图片的时候,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学生谈感受)想为他们做点什么?(学生畅谈)。

3、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为他们祈祷、祝福,祝福他们将来和我们一样幸福、温馨,让我们用这首《爱的奉献》和祝福送给他们,老师相信,他们在遥远的地方能感受到、感觉到我们的祝福。一起跟伴奏再一次演唱《爱的奉献》。

4、教师:同学们让我们用感恩的心感谢那些有爱心,奉献爱心的人们,让我们一起演唱一首《感恩的心》结束这堂课吧。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1)情感目标:

b、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声音,逐步学会聆听,用美的声音去演唱歌曲

(2)技能目标:

a、唱准歌曲中的(地质队叔叔的小铁锤,敲得山谷叮咚叫)

b、掌握歌曲中的力度记号,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3)过程与方法:

本课我主要运用的是体验、模仿、合作的方法。这些方法我将具体的在教学过程中做详细的讲解。

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表现音乐的内容和思想

1、歌曲中泉水声的力度记号

2、节奏:地质队叔叔的小铁锤敲的山谷叮咚叫

本课以音乐学科新课程标准为基石,以唱歌为主线,于体验、感受、演唱为一体的歌曲教学课。课中通过生动的视觉感官(情景创设)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意境,在丰富的想象、感悟中学会用音乐表达情感,同时把相关知识技能巧妙融合于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演唱中体会音乐带给人们的快乐!

《山谷静悄悄》是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艺术歌曲,为一段体结构的分节歌。歌曲一开始用“×0×0×-”的节奏、很弱的音量,把我们带到了宁静的山谷中,然后节奏紧缩并运用了切分节奏,描绘充满生机的美丽山谷,使人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前三段歌词分别描绘了山间的景物,富有动感,从“烟雾”“花”、直至“溪流”、“野兔”动感不断增强。在四小节间奏之后,“地质队叔叔”的出现,打破了原来的寂静安详,使山谷顿时热闹起来,锤子击石的叮咚声和溪水声交织成一支美妙的乐曲在山谷中回荡。四段歌词虽都配同样的旋律(第四段的旋律稍作变化),但由于歌词在形象、意境上有丰富细腻的变化和发展,歌曲很能使人们对山谷中的美丽景色产生丰富的想象。

学生在演唱欢快的歌曲时,在节奏上一般不会有太多问题。但对于一些歌曲中音符时值较长的情况,学生容易唱不够时值。在歌曲中,出现了好几处时值较长的音符,这应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1、情景法2、实践法3、合作法4、听唱法

教具:钢琴课件沙锤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导入:

1、欣赏山谷美景

师:欢迎进入音乐世界,来到奇妙的山谷。(看课件,欣赏山谷美景)请仔细看,认真听。(加山谷静悄悄伴奏)

2、谈话

问:你看到了什么?

3、山谷里的回声

师:在这美丽的山谷里,老师都忍不住想对山谷喊一声:喂,山谷你好吗?(手势)

师:这时,你还会听到什么?

生:回声。

师:你觉得回声有什么规律?第一次和第二次反射回来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强弱的力度变化)

4、回声的规律引出f、p、mp以及pp的强弱记号

师:那你觉得回声有什么规律呢?

(师用不同的力度记号分别来表示回声不同时段的声音强弱)

(1)f、p:

师:在音乐课上,我们对于给强弱专门一个音乐记号,那就是f和p,(幻灯片出示)

(2)mp、pp:

(3)渐强和渐弱:

师:可是我在说话的时候这个力度是从头到尾都不变的吗?还是由什么到什么有变化的?(听师范唱,引出渐强和渐弱符号)

师:想想生活中还有什么现象也是有这些力度变化的?

火车路过的的情景,用“wu”来哼鸣模仿强弱,同时做发声练习

5、再次用不同力度模仿回声

三、歌曲教学:

1导入:山谷里的回声如此有趣,山歌里的歌声更是美妙,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歌曲《山谷静悄悄》你听。

2、初听录音范唱。

问:歌曲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3、复听歌曲:

幻灯片出示:什么在飘飘?什么在闪耀?什么在奔跑?

多媒体播放一些画面:崇山峻岭中,淡淡的烟,薄薄的雾,紫杜鹃和红梅花,飞奔而下的溪流,活蹦乱跳的小野兔。

(2)师用歌声再次提问,生回答

(3)师生用歌声来问答

你能用歌声来回答我的问题吗?师生互换

4、请同学们按节奏有感情的读歌词

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44页,跟老师按节奏读歌词

(第一段师带领,二、三段让学生试着自己读)

5、学习第一部分:

(1)师:第一段请同学们轻声跟老师一起来唱(双簧游戏)

(3)师:第一、二段同学们和老师配合表演的很成功,老师想听听你们自己单独来演唱第三段,同学们准备好哦!(及时纠错)

5、学习第二部分:

师:山谷里的景色真实美不胜收,你们听那“叮咚叮咚”是什么声音?

老师范唱第四段

(小铁锤敲打石头发出的声音)

6、难点乐句教学

听难点乐句

(1)你能模仿一下敲打的声音吗?

(2)学唱

师:要学会这个“叮咚”声可不简单呢,请你找找这个乐句的节奏有什么特点

(3)跟师找休止符特点,学唱

(4)用踏步、拍手解决休止符

(5)p、pp、渐弱记号的演唱

仔细的听最后一句,力度有什么变化?(越来越轻)

地质队叔叔来了后“叮咚”声响起,变的热闹,走了之后,山谷又恢复了静悄悄(越走越远的感觉)

7、生跟琴演唱歌曲第二部分:

师:大家学的这么认真,那请你们跟着老师的琴声来感受地质队叔叔工作的快乐吧!

8、生有感情的演唱整曲:

四、歌曲拓展:

(1)我们用美妙的歌声演唱歌曲,让原本安静美丽的山谷又热闹起来,静悄悄的山谷又产生了什么现象?(回声)

你能模仿一下吗

(2)分小组来模仿回声,最后一句让学生分两组。一组演唱,另一组在空拍时加入回声。

(3)师:大家做得真棒!现在请你把这些回声运用到歌曲中,加上我们刚才的空拍练习。

(四)小结

带着你想象的歌曲描绘的意境,有感情的演唱全曲,听音乐出教室

师:同学们在这美丽的山谷里学会并演唱动听的歌曲,美丽的大自然需要我们的保护爱心才会更加的美丽,让我们在大家动听的歌声里结束这节课。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1.把音乐教学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构建创新有趣的音乐课堂。

2.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协同表演的能力;通过唱和动的结合,培养学生音乐和动作的协调能力、表演能力。提高参加活动的自信心。

3.巩固3、5、6、三音的音准及手号,能用3、5、6、三音按所给节奏创作音乐短句。

这是一首非常受低年级学生喜爱的儿童歌曲,作者巧用3、5、6、三音组成了一首旋律优美、活泼、生动风趣的歌曲。通过我的左手和右手之间的有趣故事,教育孩子认识到生活中左手和右手必须团结才能做好每一件事,要爱护自己的左右手,同时,利用这首歌让学生掌握xxxx-三种节奏。通过歌曲《左手和右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

创编歌词、表演。

多媒体、电子琴。

1.猜谜语导入,故事激趣。

利用大屏幕播放歌曲旋律,使学生有初步印象。

2.欣赏歌曲:配合歌曲做简单的动作,请学生说出歌曲中唱的内容。

3.按歌曲节奏朗读歌词。

xxxxxxxxxxx-。

这是我的左手哎呀飞走了。

4.歌曲学习。

听歌曲,为歌曲打拍子。

教师弹琴,学生跟唱。

跟录音小声唱词。

生齐唱。

5.自编自演。

分小组两人面对面的表演。在编动作时把左手、右手、飞走、不见、拉住、找到、拍拍手、拉拉手表演出来,编得要生动有趣。(大屏幕出示舞蹈片段,在欣赏再创编。)。

6.创编歌词。

按节奏说话。

xxxxxx。

校园里真美丽。

按节奏用3、5、6、三音唱一唱。

xxxxxx。

535665。

在节奏谱中将节奏记下来,跟着同学降级下的谱子唱一唱。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通过学唱歌曲《牵牛花当喇叭》,学生能够产生热爱大自然之情,并能够树立环保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

学习过程中运用聆听、表现、合作等方法,学生能够完整对歌曲进行表演。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跟随节奏运用合理的肢体动作。

【重点】。

重点是能够完整带有表演性地演唱歌曲。

【难点】。

能够加入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声势律动。

(一)新课导入。

上课前老师展示牵牛花的图片,提问学生这是什么花?它的形状像哪一种乐器呢?

学生自由发言,牵牛花,喇叭花,像个小喇叭。

教师总结:哦!同学们都说它像个小喇叭,那它到底能不能吹出声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曲《牵牛花当喇叭》,顺势导入新课。

(二)初步感知。

1.初听歌曲。

并设问: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呢?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这是一首曲调活泼欢快的歌曲。

2.复听歌曲。

并设问:这首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这是一首中速的歌曲。

(三)学唱歌曲。

1.进行简单发声练习,引导学生运用自然、圆润的声音进行发声;。

2.教师弹奏钢琴,学生跟唱乐谱,并提示学生音准;。

3.教师带领学生有节奏地朗读歌词并注意曲谱中的一字多音;。

4.将歌词填入旋律中完整地演唱歌曲;。

5.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的情况下,加入歌词下方提示的肢体动作;。

(四)巩固提高。

(1)教师带领同学做几个基本的舞蹈动作;。

(2)学生们分小组自行创编动作;。

(3)上台展评,教师给与鼓励性评价。

(五)小结作业。

最后老师留一个小任务,回家后把这首歌曲表演给爸爸妈妈看,与他们一起分享音乐的快乐。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牧羊女》是苏教版第五第六单元《牧笛声声》中的一首歌曲,它是一首活泼、愉快的捷克民歌,3/4拍。歌曲以舒展的节奏、流畅的旋律描绘大自然的美景和牧羊女的愉快心情。本首乐曲由四个乐句组成是a+a+b+a格式。第一、二、四乐句很相似,第三乐句以欢快跳跃的节奏与其他乐句形成对比,描绘出羊儿叫声、歌声、流水声,使全曲更生动活泼,感人而又简练。

本课我以“听、唱、感”为主,以“律动、欣赏、想象”为辅的手段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中感受牧歌和草原民歌的基本特点,使学生以音乐的情感为纽带,学会关注大自然、关注身边的美好事物。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劳动的人文情感。在演唱与欣赏中外不同节奏不同情绪的牧歌中,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让学生体验、感悟音乐文化的多样与沟通。

1、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自主参与到各项音乐活动中,感受牧歌和草原民歌的基本特点,使学生以音乐的情感为纽带,学会关注大自然、关注身边的美好事物。(2)能用柔美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牧羊女》,初步感受三拍子歌曲的音乐特点,并从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劳动的快乐。

(3)欣赏、辨别歌曲的演唱形式:独唱与齐唱。能自主地处理歌曲《牧羊女》,能用舒展的歌声、肢体动作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2、知识与技能:

(1)学习音乐力度记号f与p,了解它们在音乐中所起的作用,在歌曲中加以运用,增强歌曲的感染力。

(2)比较相似乐句的异同,学习分析aaba曲式结构。

2)通过观察与比较,能利用已有的认知,发现歌曲结构的特点。

1)能对歌曲进行力度表现的处理2)能用柔美连贯的声音表达歌曲意境。

活动一导语:

设计意图:

活动二导语:

1、看美丽的大草原就在我们的眼前,听草原深处传来了歌声(律动听歌)。

2、我们都知道好听的歌儿是有一个个小音乐组成的,我们来认识一下它们吧。

3、生唱曲谱拍三拍子节奏。

4、看看老师拍的和你有什么不同?有变化的三个乐句是一个怎样的关系呢?

5、唱第三乐句感受节奏的紧凑带来的活泼跳跃的感觉。

7、在唱曲谱过程中化解难点。

8、在第三乐句再做一个强弱的对比,增强歌曲的感染力。

9、即兴表演唱。

设计意图:

感——以草原远景图为背景聆听歌曲旋律,并通过身体律动感受歌曲韵律特色;唱——视唱旋律了解歌曲结构特点。在演唱歌曲体会牧羊女的愉快心情及力度对比对歌曲意境的渲染。

活动三导语:

草原牛羊多,草原歌儿也多。热情的小主人又唱起来了。听《欣赏《草原赞歌》《牧场上的家》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让学生体验、感悟音乐文化的多样与沟通。《草原赞歌》以歌词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牧场上的家》先景后词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用变化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积极聆听、主动感受。

设计意图:

欣赏《草原赞歌》《牧场上的家》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让学生体验、感悟音乐文化的多样与沟通。《草原赞歌》以歌词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牧场上的家》先景后词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用变化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积极聆听、主动感受。

活动四导语:

设计意图:

《找朋友》活动是对本单元教学内容的一次梳理。让学生学会运用音乐要素找到歌曲的共性。草原之旅我们一起唱了《牧童之歌》,又学会《牧羊女》还欣赏了《草原赞歌》《牧场上的家》根据节奏情绪等给它们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吧!

结束语:今天我们欣赏了草原美景,唱了听了草原歌曲,我们的草原之旅也要结束,让我们唱着《牧羊女》这首歌和牧羊女和大草原再见吧!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与同学协调配合,学会用和谐、统一的声音演唱歌曲《西风的话》,并感受音乐的和声美。

2、在听赏乐曲《步步高》后,能哼唱出音乐主题,感受音乐所表现的奋发向上进的积极情绪。

3、能学会演唱《快快活活过春节》,并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4、在听赏《春节序曲》后,能哼唱出音乐主题,感受音乐的欢快情绪,并通过竖笛吹奏的形式参与音乐的表现活动。

教学准备:

钢琴、cai课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和谐、统一的声音演唱二声部歌曲《西风的话》。

2、能与同学配合进行合奏、合唱,体验合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

合唱二声部歌曲《西风的话》。

教学难点:

二声部的合唱。

教学准备:

竖笛、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1、播放《春节序曲》,让学生随音乐律动。

2、导入。

生:……。

师:其实不仅你们发生了变化,连大自然中的一切都和你们一样发生了变化。你们听,西风唱起来了,请同学们听完以后说一说西风吹过的地方有些什么变化。

二、听赏《西风的话》。

1、听高声部。

2、读歌词。

(1)导语:

当西风抚过湖面,当池塘里的荷花长出一个又一个莲蓬,当梧桐树变成了红色,我们就能感受到秋天的气息。让我们伴着西风的歌来将《西风的话》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吧。

(2)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中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3、听低声部。

(1)学生聆听歌曲低声部。

三、合唱教学。

(将全班两组分为两个声部)。

1、唱曲谱。

(1)视唱低声部曲谱。

(2)视唱高声疗的曲谱。

(3)合唱两声部曲谱。

2、唱歌词。

(1)唱低声部的歌词。

(cai播放高声部音乐,高声部仔细聆听,心里跟音乐唱)。

(2)唱高声部的歌曲。

(cai播放低声部的音乐,低声部在心里跟音乐唱)。

3、两个声部合唱。

(1)全曲合唱。

注意:找出自己演唱中和谐与不和谐的地方,并解决这些问题。

师:为什么不好?哪里不好?怎么解决?

(2)分乐句进行合唱。

(3)交换声部练习。

(4)完整地合唱几遍。

四、小结。

师: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等到明年秋天,西风再来看你们的时候,希望你们的手中捧满了你们的收获。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1、通过听、唱、表演《这是什么》,感受音乐所描绘的钟表的形象,体验轻松愉快的音乐情绪,认识时间的宝贵,懂得珍惜时间。

2、主动参与为歌曲伴奏,即兴创编动作,探索生活中的各种音响,创编节奏等音乐实践活动。

感受乐曲的节奏,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它的相同与不同、

1、表演《这是什么》。

2、欣赏《调皮的小闹钟》。

3、编创与活动。

小闹钟、录音机、同步音乐、钢琴。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师:老师今天让大家猜个谜语,看你行不行,“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猜一件物品。如果你猜不出,请听一首歌,听听歌中唱的是什么,请你用笔把它画出来。

2、放歌曲《这是什么》并重复多次,学生用笔画,大多数学生画出闹钟,有的学生画出表,教师加以引导,那种合适,并将画的好的进行展示。

二、学唱歌曲,感受表现音乐形象。

1、师出示各种小闹钟,请学生说说闹钟的功能(它能提醒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是我们小朋友的好伙伴。)。

2、听听闹钟走的声音(嘀哒嘀哒),提示学生要用轻松而弹性的声音来读唱,并用合适的动作来进行配合。

4、学唱歌曲难点解决:50505—和20205—这两句不同音高准确演唱通过比较、重复的方法来来学会。

5、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6、师:用什么打击乐器来伴奏呢?怎样敲最合适?(双响筒,木鱼,碰铃,三角铁等)。

7、分小组表演歌曲,由学生之间展开评价,锻炼学生主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歌唱和表演的能力。

三、聆听《调皮的小闹钟》,进一步体会音乐表现的闹钟形象。

2、初听全曲,感受乐曲情绪,鼓励学生可以随着音乐用动作来表示。学生交流回答:大多数学生说修好了,因为听到了闹钟的铃声,闹钟恢复了正常,个别学生就说没有修好,因为觉得是快修好了的时候,听到最后结束是的一声滑音,表现闹钟里面的弹簧跑了出来,又坏掉了,所以没有修好。

3、师:小朋友在曲子中听到了闹钟走动的声音,还听到了闹钟的铃声,听一听出现了几次?再次欣赏乐曲,请学生用笔在书上画出来,看谁画的次数准确。

4、学生交流,师归纳小结。

四、结合歌曲乐曲中表现的闹钟的音乐形象总结归纳,认识时间的珍贵,懂得要珍惜时间。

1、让学生说说你该怎样爱护你的小闹钟,怎样珍惜时间的。

2、生回答交流,师总结归纳时间就象小马车,一去不复返,我们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将时间用在正确的地方,不要浪费时间。

3、表演歌曲《这是什么》及上节课学的《时间就象小马车》,唱着走出教室。

三、编创与活动:探索生活中的声音。

这是一个高低、长短、强弱的综合性练习。

1、教师事先准备好水桶、玻璃杯、易拉罐、木梳、纸等物品。

3、还可以鼓励学生发现身边的物品,敲击出声音,列举自己探索到的高的、低的、长的、短的声音,做出来给同学们听。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1、从“海顿的故事”和“音乐家小档案”入手,能简要地说出奥地利音乐海顿的生平及主要作品;在听赏其作品《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和《第四十五交响曲(告别)》的片段时,能初步感受到义响乐的表现力。

2、结合弦乐四重奏《小夜曲》的听赏,能初步了解弦乐四重奏这一重要的室内乐体裁,体验亲切、纯净、充满生机的海顿音乐,并能在听赏参与活动中,记住其美妙的主题旋律。

3、在听赏海顿的两首著名交响乐片段时,能了解力度这一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作用;能记住常用的力度术语和记号,并在表现活动中运用。

了解音乐海顿的生平及主要作品,通过聆听作品选段,能体体验亲切、纯净、充满生机的海顿音乐。

能认真聆听音乐,感受作品的音乐情绪以及强弱的特色。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2、师生问好。

二、故事导入:

(一)听赏《告别》交响曲。

1、播放《告别》交响曲选段,全班同学闭眼聆听。

师:你有没有听出乐曲中乐师一个个离开的情境啊?为什么?

2、请同学们交流。

师:没错,我们一起来唱唱这首乐曲的主题。

3、哼唱主题。

4、画旋律线:在唱熟主题的基础上用手指划出旋律进行的方向。

5、演唱表现(学生反复演唱音乐主题,并在每遍逐渐减少演唱的人数,以体验乐手相继退场的音乐场景)。

(二)听赏《惊愕》交响曲。

师:后来这位音乐家跨海到了英国,伦敦的绅士、淑女名流慕名而至,将音乐会当成了社交场所,热闹非凡。而且还有很多的外表高贵的贵妇人在听音乐的时候,却常常打起了瞌睡来。这让乐队的乐师们都很不高兴。于是这位著名的音乐家又谱出了一首很有趣的乐曲。第一乐章轻快的第一乐章奏完时,又有贵妇人睡着了,这时,柔美的第二乐章开始了,音乐格外安详、平和,贵妇人们都昏昏欲睡了,突然,整个乐队都爆发出强烈的合奏,加上定音鼓的猛击,似惊雷响起,那些入睡的贵妇人被这一击都惊愕地跳了起来,于是这首乐曲就取名为《惊愕交响曲》,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乐曲吧!

1、聆听全曲。

2、讨论音乐特点:通过乐曲的强弱对比体验音乐情绪。

3、哼唱主题。

4、参与表现:用人声、打击乐、非常规音源、身势动作等表现音乐强弱。

5、了解力度术语。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听了这么有趣的两个乐曲,你们想不想知道写这两首作品的作曲家是谁呢?让我们翻到书来看一看。

1、了解作曲家海顿。

师:原来这个有趣的作曲家名字叫海顿。好的,今天回家,请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一下海顿的生平。下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2、下课。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一)通过对作品欣赏、演唱、配乐诗朗诵,体现文化艺术多元化的特点,让学生通过体验感受沉浸于浓郁的诗情画意中。

(二)用自然、优美的声音演唱《把心儿种在春天里》。

(三)认识还原记号;学习三拍子的指挥图式。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轻快、优美的声音演唱《把心儿种在春天里》。

难点:掌握三拍子歌曲的韵律感。

教学具。

钢琴、录音机、磁带等。

预习要求。

看《把心儿种在春天里》的歌词。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复习歌曲《校园的早晨》。

1、学生听教师演唱歌曲一遍。

2、学生跟随伴奏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反复播放《春之歌》a段旋律。

(二)导入教学。

比一比,赛一赛:

1、说出带有“春”的成语。

引导:同学们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

师:提到春天,人们总喜欢用温暖、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等词语,写它带给人的美好。

2、说出古诗词中关于“春”的诗句。

3、配乐诗朗诵《推开春的大门》。

听到鸟叫了。

在城效,有几只报春鸟。

它们不敢进城。

只在效外欢呼和跳跃。

它们朴素得像乡下的农民。

让我萌发一种亲近。

它们是我的朋友啊。

又仿佛是我巧遇的亲人。

它们在寻找不知名的虫子。

向同伴发出亲和的声音。

在效外,我爱上了鸟的声音。

在鸟的争鸣中。

我推开了春的大门(音乐《春之歌》a段旋律)。

(三)欣赏门德尔松的《春之歌》。

1、跟琴轻唱a段主旋律。

认识还原记号:表示将已升高或降低的音恢复到原音高。

2、初听乐曲。

问:a、在听到主题旋律的时候作出表示。

b、乐曲表现了怎样的情绪?

3、、再次欣赏。

要求学生用色彩表示听不同段落时的感受,并说明理由。

4、揭题、简单介绍乐曲创作背景及作者。

(四)学习歌曲《把心儿种在春天里》。

1、让学生描述自己所做过的美好的梦,谈谈自己的理想。

2、听教师范唱歌曲。

3、学生用lu跟琴哼唱旋律。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歌词,感受歌词抒发的情感。

5、再次听录音范唱。

注意第一乐段各乐句的相似之处的区别,并唱一唱。

6、跟琴学唱第一段歌词。

7、自学第二段歌词。

8、学习三拍子的指挥图式。

9、完整演唱歌曲,边唱边划拍。

(五)表现歌曲。

1、讨论用什么样的力度来表现两个乐段不同的情绪。

2、采用多种的演唱形式表现歌曲。比如:领唱,合唱;轮唱;接口唱等。

3、在歌曲后半部分用拍手为歌曲伴奏。节奏型“0__x”可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唱,一组伴奏。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1、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做回音游戏。

2、欣赏管弦乐合奏《出发》、河北民歌《放风筝》。

3、学唱歌曲《放牛放到小河边》,认识小节、小节线。

4、学唱歌曲《郊游》,表现郊游的情景。

1、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放牛放到小河边》《郊游》。

2、欣赏《出发》《放风筝》。

3、聆听音乐《出发》、随着歌曲《郊游》进行表演。

4、认识小节线和小节。

5、参与“回音”游戏和多声部节奏组合《春天交响曲》活动。

1、《山谷回音真好听》 歌曲简洁、朴实,描绘了孩子们眼中的大自然景象,刻画了孩童的好奇心理,生动模仿了声音在山谷间回荡的自然现象。

2、《出发》 1949年10月,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为儿童创作了一套儿童交响组曲《冬天的篝火》,这套乐曲共分八段,以苏联诗人马尔夏克的诗句作为标题,在乐曲间通过朗诵来叙述少先队员假日郊外旅行的生活故事,包括《出发》《窗外的雪花》《冰上圆舞曲》《篝火》《行军》《归来》等。这是普罗科菲耶夫继《儿童音乐》和《彼得和狼》之后,为儿童和青年创作的又一优秀作品。音乐描绘更加具体,更能为儿童所喜爱。

民歌有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等,《放风筝》属小调,也称小曲。这首《放风筝》使用了江南优秀曲牌“码头调”的'曲调,来歌唱当地民俗生活,既有南方的秀丽委婉,也有北方的爽朗,内柔外刚、南北交融,与南皮的另一首民歌《茉莉花》一样,是“南歌北唱”的成功范例。 歌曲节拍为2/4,在节奏和速度处理上十分多样,抒情优美,适宜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中速演唱。

3、《放牛放到小河边》 这是一首流传在江西萍乡一带的民歌,属于民歌体裁形式中的山歌。歌曲表现了在种田之余儿童在河边草地上放牛的情形。歌曲中蓝天、青草、小河、耕牛,与小牧童融为一体。

1、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放牛放到小河边》《郊游》

2、随音乐《出发》或《郊游》进行表演。

1、用强弱不同的力度演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指导学生不要过分夸张。

2、学唱

《放牛放到小河边》歌曲唱名,做到唱名与音高一致。

3、聆听音乐《出发》或随着歌曲《郊游》进行表演时,要做好组织工作。

四课时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小牧笛》是一首轻快活泼的富有情趣的儿童歌曲,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农村孩子赶羊、放鹅的热闹场面,抒发对热爱劳动、热爱农村的真挚感情。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歌曲《小牧笛》,感受民歌风格和农村孩子开朗活泼,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

1、能用朴素、明亮的声音歌唱带有民歌风的歌曲《小牧笛》,结合2/。

4、3/4拍指挥图示,巩固、掌握2/。

4、3/4拍节拍规律。

2、认识变拍子,理解变拍子的节拍特点。

1、自由组合、自主学习,通过2/。

4、3/4拍指挥图示、击拍方法、不同形式的演唱,了解变拍子的节拍特点。

【教学重点】。

注意不同节拍中的重音位置,掌握不同拍子的变换,做到节奏准确,情绪饱满。

【教学难点】。

了解变拍子歌曲的节拍规律,并能正确运用2/。

【教学过程】。

1、师:今天天气真好,老师想带同学们去郊外走走,看看在郊外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学到什么?准备好了吗?我们出发!

(播放录音《郊游》,老师带领学生边律动边走进教室。)。

设问:这是什么歌,是几拍子的歌曲,你知道它的强弱规律吗?歌曲的情绪怎样?学生讨论、交流,师小结:

《郊游》是一首四二拍的歌曲,强弱规律:强。

弱,歌曲的情绪:欢快、活泼。

(继续出发!再次播放《郊游》,老师带领学生拍击节拍,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四二拍的强弱规律。)。

2、师:看,是谁在田野里忙碌?

(播放录音《小蜻蜓》,师带领学生继续律动。)。

设问:这是什么歌,是几拍子的歌曲,你知道它的强弱规律吗?歌曲的情绪怎样?学生讨论、交流,师小结:

《小蜻蜓》是一首四三拍的歌曲,强弱规律:强。

弱,歌曲的情绪:优美、舒展。师:我们一起帮帮小蜻蜓捉捉蚊子吧,再次播放《小蜻蜓》,老师带领学生拍击节拍,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四三拍的强弱规律。)。

1、师:现在我们来到小河边,听,你们听到了什么?

(播放《小牧笛》)。

设问:歌曲的内容是什么?情绪怎样?(抽生回答)。

2、复听《小牧笛》,师带领学生拍击节拍。

设问:歌曲的节拍统一吗?有变化吗?怎样变化的?

3、学习音乐知识:变换拍子。

4、再听《小牧笛》,学生拍击节拍,师引导学生注意不同节拍中的重音位置,掌握不同拍子的变换,做到节奏准确。

5、师带领学生用“啦”哼唱歌曲旋律,注意节拍变换时的衔接。

设问:歌曲的结尾处有一个音乐符号,你看到了吗?想认识它吗?

6、学习音乐知识:下滑音。

(1)讨论:最后一个衬词为什么加下滑音?该如何正确表现好它?(2)老师唱出几种不同的“哟”,让学生比较哪一种最好。(3)回答:加上下滑音唱法的优点?(更富于民歌风味)。

7、再唱旋律,注意唱好节拍变换间的衔接和下滑音。

8、学唱歌词,注意吐字要清楚。

1、歌曲的情绪有变化吗?怎样变化?

2/4拍旋律的活泼轻快,3/4拍部分比较优美舒展。

2、师:当羊儿长得肥又壮,鹅儿下蛋多又多时,两兄弟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我们要用怎样的感情去唱?(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心儿甜甜的)。

3、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1、根据歌词内容,启发学生自己创造设计表演唱。自己找伙伴商量研究,形式上也可让学生自己处理。

2、抽生表演。

3、评价与自我评价。

今天小牧童带我们来到美丽的农村,学唱了富于民歌风味的歌曲《小牧笛》,知道了这是一首变拍子歌曲,学会了下滑音的唱法,在课堂中,我们不仅掌握了新的本领,又了解了牧童们的生活。希望大家回家后与自己的父母分享这一动听的歌曲,分享牧童们的快乐。

【教学反思】。

《小牧笛》是一首变拍子歌曲,变拍子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是作曲者根据需要,在同一首曲子中运用两种拍号。多媒体的教学设计,加上歌曲教学前的拍击节奏,较好的解决了本堂课的教学难点——变拍子。在演唱这首歌曲时,既要注意2/4拍旋律的活泼轻快,又要把3/4拍部分唱得舒展连贯,结束小节的衬词“哟”是发自内心的赞美。学生在学会歌曲后,自己辨别加下滑音和不加下滑音的唱法,从而体现歌曲民歌风味。我在教这首歌曲之前,遵循听觉领先的原则,尽量创设情景,营造气氛,让学生反复的听,熟悉乐曲,当大多数学生都有强烈的想唱这首歌曲的欲望时学唱,降低了学习难度。因为小学生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只要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难点自然而然的就解决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以活动的形式加强学生的感受力,让学生体验这两种拍号用在同一首歌曲中的不同之处,能在活动中掌握并正确地表现出来。这样的教学安排淡化了音乐知识的教学,体现了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提倡学科综合等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教学方法上,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歌曲教唱模式,而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创设多种情景,和学生一起学唱歌曲。使学生在聆听和学唱歌曲的过程中,获得了愉悦的感受和体验,也使他们能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无穷乐趣,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竹乡娃娃爱竹林》是北师大版艺术第七册第五单元主题二的一首学唱歌曲。竹子在建筑、交通、生产、生活等方面都可以发挥作用。竹是中国文化和人格的象征,它的气质与我们民族的审美情趣相迎合。学习此歌曲需一课时,在学会唱这首歌的同时也学习了听辨竹乐器的不同音色和风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自然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竹乡娃娃爱竹林》。

(2)懂得感受歌曲节奏、句式及情绪的变化。

(3)初步懂得分辨竹乐器的不同音色。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用不同的节奏朗诵歌词,感受不同的节奏韵律。

(2)能够跟唱歌谱,按照歌曲乐句,用拍手、拍肩、跺脚等方式表现歌曲旋律的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不同形式的演唱歌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通过感受竹的秀美,体验竹带给人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1、教学重点:学会演唱歌曲,体验竹乡娃娃爱竹林的情感。

2、教学难点:掌握歌曲的节奏,装饰音、变化音记号的唱法。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钢琴)、打击乐器、音乐用书。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

1、学生大多数是外来工子女,除了学校的音乐课,平时比较少接触音乐。

2、本班学生男多女少,学生都喜欢上音乐课。

3、学生学习过简单的打击乐器。

1、情境创设策略: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竹林的美景。

2、游戏激发兴趣策略:采用拍手、拍肩,跺脚等游戏方式按节奏朗读歌词。

(一)、诗歌导入。

1、播放背景音乐,教师朗诵《翠竹儿》。

翠竹儿飘,翠竹儿飘。

清风吹过竹林梢;

``````。

快来吹一曲“直苗苗”

2、欣赏竹景,感受自然美(在背景音乐中,播放竹海,竹林的vcd)。

师:今天,我们走进了什么地方?你有什么感觉?同学们喜欢竹子吗?

3、与竹对话,表达对竹的感受。

教师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有关竹子的资料和信息,共同分享竹带给我的美好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在聆听、欣赏的过程中感受竹子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美。

(二)、唱一唱《竹乡娃娃爱竹林》。

1、欣赏歌曲《竹乡娃娃爱竹林》。

(1)感受歌曲的民歌风味。

(2)理解歌词内容。

(3)体验竹乡娃娃爱竹林的情感。

2、学唱歌曲。

(1)引导学生讨论用不同的节奏朗诵歌词,感受不同的节奏韵律。

×××××|×××××|×。

竹叶儿长哟,竹叶儿青罗。

×××××|×××××|×。

竹叶儿长哟,竹叶儿青罗。

……。

×××××|×―――|×××××|×―――‖。

×××××××|×××××××‖。

(3)采用集体、小组、个别、齐唱、分句接唱等形式学唱歌曲。

设计意图:欣赏并学唱歌曲,感受竹乡娃娃爱竹林的情感。

(三)、联想讨论。

1、竹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会看到很多用竹子做的东西?有谁知道来说一说。

2、竹子还能做成什么乐器?它们的声音是怎样的?

师:竹子除了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物体,它还可以做成不同的乐器,奏出很好听的声音,我们一起来看看。

3、学生观看视频,了解竹子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观赏、聆听了解竹子的用途。

(四)欣赏竹竿舞,体验竹竿舞带来的乐趣。

1、欣赏竹竿舞。

师: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竹乡娃娃爱竹林》这首好听的歌曲,知道了竹子的许多用途,你们一定不知道在少数民族的地方还有种舞蹈叫竹竿舞,我们一起欣赏吧。

2、表演竹竿舞,活动结束。

设计意图:体验舞蹈的乐趣,激发学生爱竹林爱大自然的情感。

开始。

情境朗读。

倾听。

欣赏。

讲解引题。

演示竹林图片。

录像课件。

欣赏图片。

回答问题。

讲解。

读一读。

演一演。

教唱歌曲。

听赏并学唱歌曲。

回答问题。

欣赏图片。

提出问题。

点评总结。

结束欣赏舞蹈。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1)、能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这首歌。

2)、能够配合歌词、歌曲用身体做动作。

3)、能够用打击乐器或自寻音源探索声音的强弱。

4)、能够运用线条记录声音或音乐。

1)、能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演唱这首歌;

2)、能够配合歌词、歌曲用身体做动作。

能随三拍子的音乐节奏,用动作或拍击物体做出比较正确的反应。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设疑激趣:

老师今天要考考大家,有没有信心啊?

1、猜一猜,这是什么?(出示一个圆圈)。

(月亮、太阳、月饼、电灯、妈妈的笑脸……)。

2、模仿说话:孩子们的想象真丰富,你能根据这幅图,照老师的样子说一句话吗?

师:x—xx|x—x|x—xx|x——||。

天上的月亮像盏灯。

妈妈的笑脸像明月。

学生根据图展开想像,说出几句类似的话。

3、听音画线:

(老师慢慢念,同学们用手在空中画,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画。)。

x—xx|x—x|x—xx|x——||。

天上的月亮像盏灯。

妈妈的笑脸像明月。

师生一起读一遍,边读边画。

注意,现在我把说变成唱了!你也会画吗?咱们试试!(老师唱,学生用手在空中画)。

l3—55|3—2|1—23|6——|。

天上的月亮像盏灯,

l6—5|3—23|1——|1——|。

地上亮堂堂。

谁能够把这条曲子唱出来?我们用线来指挥他唱。还有谁想唱一唱?

进一步提高要求:能不能边唱边画?

三、学唱新歌:

1、初听歌曲,体验音乐意境:

孩子们唱得真好,我真替你们高兴,今天老师就把一个最漂亮的月亮送给你们,好不好?(出示月亮图)播放歌曲。

2、学歌词:

刚才我们不但看到了美丽的月亮,还听到了一首非常优美的歌,这首歌就叫《望月亮》。

(1)、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歌词吧!孩子轻声读歌词,找出不认识的字。谁能告诉他这个字怎么读?同桌一起练习,并加入适当的动作。

全班一起表演:边读边做动作。

(2)、数一数,这首歌每小节有几拍?(三拍)。

强弱弱强弱弱强弱弱。

探索音响:怎样表示出音的强弱呢?

学生自寻音源:拍手、拍肩、拍腿、拍胸、拍桌子、跺脚、摇摆身子等等。

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为歌曲伴奏吧!(放录音)。

a、随伴奏用“啦”轻声齐唱。

b、跟录音轻声齐唱。

c、跟录音伴奏轻声唱。

四、拓展:

1、表演。

喜欢唱的同学请站起来演唱,喜欢跳舞的同学请站起来跳舞,其他同学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伴奏。(播放录音,学生表演)。

2、欣赏有关月亮的歌:

如:《小小的船》、《望月》、《弯弯的月亮》、《月亮走,我也走》、《天涯望月》、《月之故乡》、《十五的月亮》等等。

3、用《小小的船》为《月姥姥》配乐朗诵。

十、小结。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随着清脆的上课铃声,我们的音乐欣赏也即将开始。我是来自泰师附小的一名音乐老师,我姓季,大家叫我季老师就可以了。

二、导入新课。

从外国人唱《茉莉花》引发学生自豪感,从而更加认真得去感受歌曲的优美。

过程:

教师导语:季老师教音乐,也会讲故事。不信,我今天就给大家带来一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沙漠中的楼兰国有一位美丽动人的公主,名叫图兰多,但也很残酷。据说她给来自各国的求婚者提了个条件,能回答出她提的三个问题,就可以娶她,并赢得皇位,但如果答不出,就得被砍头。因此很多人包括国外的王子死在了她的刀下。

看,刽子手们又在磨刀了(开始播放话剧片断)。

原来有个鞑靼国王子也被图兰多的美貌打动,决心不顾一切要娶到图兰多,对图兰多提出的三个问题,对答如流,终于获胜,可图兰多仍不甘心。这时,王子倒慷慨地来帮她,请她在天亮之前能猜中他的名字,他就情愿象没有猜中图兰多的谜语那样,被处死刑。(播放到百姓的场面)此夜,全城无人入睡,百姓和僧侣们都在向月神祈祷,希望图兰多诚服,从此结束杀戮。瞧,月亮出来了,僧侣的祈祷乐响起(茉莉花的旋律响起)。

或许就是这动人的音乐感化了美丽残酷的公主。终于她良心发现,从此改邪归正。音乐的魅力在这一时刻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这首曲子大家在哪里听过?有谁能哼唱两句给大家听听?

1.历史简介。

在中国,这首歌更是历史悠久。谁来把大屏幕中次连贯成一句话介绍给大家。(据史料记载,《茉莉花》最早发源于江苏扬州,大概是明朝时期,原来的歌名是《鲜花调》。)。

2.听旋律。

老师今天带来一样乐器,认识吗?(对了)这叫二胡,是我国的民族乐器。民族歌曲,就要用我们的民族乐器来演奏才能体现它的韵味。下面就请大家来听一听用二胡演奏出的《茉莉花》。

拉完一段,看学生状态,“抓住”听得入神的同学:“老师发现有些同学听得很入神,老师也一样,快要被着美妙的旋律陶醉了。你们能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达你们的感受吗?比如说,用手来表示听到的旋律的高低起伏。”

教师示范,再拉第二遍。

3.原版的茉莉花(屏幕显示歌词)。

先在江苏地区广泛传唱,清朝时期定名为《茉莉花》。一起听一听,边听边留意一下歌词,看看歌词是怎样赞美茉莉花的。(出示歌词、播放黑鸭子演唱的茉莉花。2-3段之间过门提示学生唱一唱)。

学生回答问题:

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真的有这么香吗?我们一起来切身体会一下。(喷洒空气清新剂)。

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真的那么白吗?老师这里有几张照片一起来看看(播放照片)。

茉莉花亦称“茉莉”,为复瓣小白花,小巧玲珑,清香四溢,素洁光润,仿佛刻玉雕琼。该花原产印度、印尼、菲律宾等国。早在宋代传入我国。

自明代起,扬州已有少量茉莉引进种植,但大批种植至少始于清光绪初年。

4.新版《茉莉花》。

5.屏幕出现两首歌的旋律(简短的一句)。学生对比,知道的确发生了变化。

6.师生互动,说说茉莉花。

歌里一直唱茉莉花好,其实茉莉花并不仅仅可以用来观赏,你们知道茉莉花还有什么用吗?(泡茶、入药、做成工艺品等)。

老师今天带来了新鲜的茉莉花茶,我们一起来尝尝。

一边泡茶,一边介绍茶道。

要说这泡茶呀,可是个非常讲究的活儿。茉莉花茶属于绿茶,一般是将少量茶叶放在杯子里,然后往里面加入开水。水温不能太高,80℃左右即可,如果温度太高,就会伤害茶叶,影响茶的味道。

所以倒水就很有讲究。水壶要高些,这样水会在进入杯子之前降低些温度。水壶在倒时要忽高忽低,这样的倒法还有个好听的名字——龙凤三点头。这样就使茶叶在杯子里翻滚,让香味能够迅速得散发出来。

请几位同学来尝一尝。说说着茶的味道如何。先闻一闻(有股茉莉花的清香)刚进口怎们样?(有点苦)再喝一口呢?(还是苦)那么闭上眼睛,吸一口气,再感觉一下口中的味道(苦后是一阵清香)是的,苦后方觉甘甜正是这品茶的精髓,这里面也蕴藏着人生的哲理——经过艰辛和付出后的得到甘甜才最为珍贵。

7.学唱《茉莉花》。

总结歌曲内涵。

茉莉花在我国历史悠久,这首民歌轻盈活泼,淳朴优美,婉转流畅,短小精致,易唱易记,表达了人们爱花、惜花、护花,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思想情感,既积极健康,又储蓄柔美。

小结点题。

(学生总结:感到骄傲自豪)。

教师接:是呀,老师也想起一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们更应该将这首经久不衰的佳作永远创唱下去。

8.尾声:宋祖英悉尼放歌(视频)。

前不久,我国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举办了一场世界性的演唱会。就在这场演唱会里,她深情演绎了《茉莉花》,将《茉莉花》再度介绍给了全世界,获得全场来自世界各国的观众热烈的掌声。为她伴唱、伴奏的人中有很多是外国人。老师有个提议,我们一边欣赏一边也来跟着合唱队担任伴唱,感受那激动人性的场面。(起立)。

四、下课。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lqedu.com/content/568886.html